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

無名小溪

多年以前也是十月天,我曾經無意中走進合歡山附近的小溪谷。時值秋天紅葉季節,溪谷裡的紅榨槭樹上綴滿了紅、黃色樹葉,微風吹來,彩色葉片如雨般簌簌飄下。落在岸上,視野所及,盡是彩色地毯;落在溪裡,因為冷冽溪水,保鮮了落葉的本色,波光粼粼,照映出五光十色。潺潺水聲和著松音,一群身上穿著紅、黃戲服,氣質高雅的野鳥在天籟聲中出場了。紅山椒模仿著落葉的身段,在樹林間此起彼落。真是一幅清新脫俗的自然美景。
為了尋找記憶中美好的吉光片羽,我不遠千里再一次來到這個無名的小溪谷。因為天色漸晚,就在幾株高大二葉松樹下,隨意找一塊平坦的沙石地搭起營帳。山谷中的夜晚十分安靜,滿天星斗在松林的縫隙間閃爍,除了水流聲以外,連松濤聲也沒有,偶爾聽到飛鼠在營火堆上方吱叫。營帳外面間或有輕微的嘁喳聲,可能是高山鼠之類的小型囓齒動物,牠們一定對我這個不速之客感到好奇吧!想到了囓齒動物,不禁也想起了最近正在蔓延的狂犬病,讓漫長的夜晚蒙上一層隱憂。
溪谷的早晨是清新愉悅的。清澈水流原來是兩條小支流會合而成。小溪屬於大甲溪水系,她和所有台灣河流一樣源自於涓滴。累積了足夠水量以後,從高處宣洩而下。在上游切割地形成山谷;在中游堆積成河階;在下游營造沖積扇和平原。也因為台灣的地質不太穩定,讓高山溪流為了找尋河道而疲於奔命。三日河東;三日河西的情形早已見怪不怪。兩條小支流各自擁有自己的集水區,就在我落腳紮營的地方匯合,再一起奔流向前。源於高山的小水滴,終究還是要擁抱江海。
可能因為天氣還不夠冷涼,紅榨槭的樹葉並沒有變色。溪床上鋪了一層松針,也長出一片台灣款冬,松果疏疏落落散布其間。大松樹腳下發現一片片造形奇特的葉子,是台灣山酢漿草,開花季節已過,她們讓出舞台,讓一種叫作山白蘭的小菊花搶盡風頭。高山懸鉤子的黃色小漿果俯拾即是。野鳥們真是奢侈,竟然放任這樣的美味水果遍地生長。
溪流河道上枯倒木橫陳,時間久了樹幹上長滿了苔蘚和地衣,更有許多附生或寄生植物相依相存,形成一個個微環境的小王國。有一對鉛色水鶇往來於溪石和枯木上覓食。小剪尾也來了,飛到水沙石間翻找食物。我學著小剪尾的方式在溪水裡尋覓。以我的眼光,看不出這高山溪流裡,會有什麼可以吃的食物?而小小鳥則在河谷上空高來高去,因為體型小無法辨識,只聽聲音隱約知道是山雀科鳥類。
無名小溪谷因為人煙罕至,還保存著台灣原始環境的本來面貌。自然無限美好,只是美好境地卻愈來愈少。

2013/10/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